卷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还是太单一了,今天新势力造高端车还瞄准了智能底盘。
从蔚来 ET9 的 SkyRide 天行全主动悬架系统,到小米 SU7 Ultra 的纽北调校巅峰底盘,再到小鹏 G9 的 AI 赋能悬架系统。
上至 80 万,下至 25 万级车型,都给底盘来了个硬核包装。
要么技术堆料,玩起了前沿技术向的线控转向技术;要么硬件拉满,完美遵循「双叉臂+后五连杆+双腔空悬+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」的黄金悬架系统公式。
过去底盘技术是燃油车时代的高级机械工程,现在空气悬架等技术的迁移,让底盘也成为了新能源时代的质感表达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曾被法拉利、兰博基尼等顶级豪车垄断的磁流变悬架技术,正在进入国内市场。
磁流变悬架具体指代磁流变减震器,它通过磁场反应实时调节内部磁流变液阻尼特性,从而动态适应路况变化并平衡车辆舒适性与操控性。
前不久,京西智行举办深汕工厂投产落成仪式,其自研的京西 MagneRide® 第四代磁流变悬架系统进入量产阶段。
京西智行全球首席执行官刘喜合表示,「第四代磁流变悬架系统可以实现每秒 1000 次的实时阻尼调节,在舒适性、稳定性、操控性上全面碾压同类型产品。」
另外,京西智行已将磁流变产品下放至 25 万级车型,并有望进一步下沉至 15 万级市场。
由此,从液压悬架、空气悬架再到最新的磁流变悬架,降本增效的裂缝被撕开后,国内新能源车关于底盘的叙事,将变得愈发精彩。
01、电车底盘,成为新的「隐形战场」
新能源时代,燃油车的三大件只剩下了底盘。
底盘就好比汽车骨架,悬架则可以理解为骨架的「关节」与「韧带」,它通过弹簧与减震器控制汽车加速、转向、制动时的力,进而调节驾驶的操控性与驾乘的舒适性。
车企所谓的「调教底盘」,本质上是调教悬架这个机械素质最高的部分。
早期新能源车企对于底盘的叙事着墨不多,仅用三两页 PPT 匆匆带过,原因很简单:燃油车由于车身发动机位置在前端,天然使得重心不稳,底盘调校成为一件必要之事。
但到了电车画风一变,由于电池组结构紧凑、重量集中的特性,底盘的平衡调教不再是核心挑战,续航里程、电池安全、智能驾驶成为新的电车难题。
不过,随着电车渗透率逐步抬升,续航等电车难题也有了多样化解决方案后,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扭转。
毕竟,新势力们想要吞下 BBA 的用户群体,除了拿出极具杀伤力的智驾、智能座舱等黑科技,也要达成 BBA 车主们对于操控性、舒适性的高标准与高期望。
于是,一众头部新势力化身底盘调教大师,开始在底盘上「整硬活」。
一方面,用 AI 给底盘装上「小脑」,实现软件定义底盘。
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框架内,新势力围绕底盘域控制器、线控转向、线控制动等应用,通过软件升级,使底盘具备更强的可扩展性和升级能力,如蔚来 ET9 的智能空气悬架系统,可通过 OTA 升级提升悬架的响应速度和调节精度,为用户提供持续进化的驾驶体验。
另一方面,在悬架系统上加码燃油豪车的前沿技术。
典型代表是这几年大火的空气悬架,几乎与高端车型配置划上了等号。
而一些追求极致底盘性能的高端车型,也在空气悬架基础上叠起了 Buff,像问界 M9、理想 MEGA、小米 SU7 Ultra 等,都一致采用了「前双叉臂+后多连杆+空气弹簧+CDC 电磁阀减震器」的组合。
此外,车企对于底盘的阐述也不局限于单一的麋鹿测试,还会通过多样化特殊测试给到用户对于底盘能力的直观感知。
比如,蔚来 ET9 举行过香槟塔挑战,机盖顶着三层甚至五层香槟塔行驶在减速带上,做到杯子不倒、酒不洒,展示了底盘对车身姿态的精准控制能力。
尊界 S800 则展示了「凌波微步」式底盘功夫。在通过布满白沙、玻璃碎片和水坑的极限路面时,能做到高速过坑「白沙不扬、玻璃不碎、踏水无痕」,车身稳如泰山,车内乘客几乎感受不到颠簸。
由此可见,底盘成为了新势力车企们又一个「隐形战场」,尤其是在高端豪华车和性能车层面,车企要一面满足用户对于「速度与激情」的需求,一面要保证极致的舒适性与稳定性。
这也意味着,随着底盘性能竞争白热化,悬架系统的技术突围正成为车企打造差异化的关键锚点。
02、磁流变悬架带来一轮降维打击
厘清悬架技术优劣之前,得先明晰悬架系统的基础架构:
- 弹簧:负责承受与缓冲车辆行驶过程中来自路面的冲击与震动;
- 减震器:抑制弹簧在受到冲击后的震动;
- 传力装置:将车轮受到的各种力和力矩传递到车身结构上。
这就好比你在一个蹦床上,悬架系统就是一套运动防护装备。
弹簧是床面的弹性布,承受你下落的冲击并反弹;减震器是床边的阻尼绳,在你弹起时迅速拉住避免反复摇晃;传力装置则是蹦床的钢架,将冲击力均匀分散到地面,确保蹦床不会散架。
同理在车上,从缓冲冲击到抑制回弹,再到分散受力,悬架系统最终可以让颠簸化作平稳,车辆稳如磐石。
而这几年热议的空气悬架,大多具体指代的是「空气弹簧+CDC 电磁阀减震器」的组合。
其中,空气弹簧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,根据路面状况和车辆行驶状态自动调整悬架的刚度,进而升高或降低车身高度;电磁阀减震器则是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来调节油液流量,进而改变阻尼力。
2017 年,蔚来 ES8 率先搭载了采埃孚的空气悬架,将空气悬架的搭载车型从国际百万级豪车拉到了 45 万元。
然后,理想将空气悬架作为主销车型的标配或高比例配置,例如,理想 L 系列车型中,93% 的销量都是空气悬架车型。
被理想带火后,空气悬架成为了新势力高端车型的标定配置。
但众所周知的一点,因为涉及到复杂的技术、主观的感受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,底盘调教一直是门玄学。
如果空气悬架(空气弹簧+CDC 电磁阀减震器)的故事都不够性感了,那么有没有更具杀伤力的硬件武器,把玄学变得足够有说服力。
答案就是磁流变悬架。
磁流变悬架具体指代减震器,它可以被视为 CDC 电磁阀减震器的高维版。
京西智行MagneRide®磁流变减震器
其底层逻辑是电磁感应原理,即电控系统根据传感器数据,精确计算出当前所需的悬架阻尼力,并通过改变电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强度。
实际应用为:
- 当车辆在平坦路面高速行驶时,电控系统会降低电流,使磁流变液的黏度较低,悬架阻尼较小,提供舒适的驾乘体验;
- 当车辆遇到颠簸路面或进行急转弯等激烈驾驶操作时,电控系统会增大电流,使磁流变液黏度增大,悬架阻尼增大,从而有效抑制车身的振动和侧倾,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。
减震器优劣主要看三个维度:响应速度、阻尼力调节范围、控制精确性。
CDC 电磁阀减震器由于依赖机械动作开合,会在这些维度上存在 BUG 情况。
而磁流变减震器由于通过电流控制磁流液,天然具备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、阻尼力调节范围更广、精确性和稳定性更高等诸多优势。
目前,京西智行第四代磁流变悬架已经做到了 1 秒内响应 1000 次以上,而电磁阀减震器每秒响应为 500 次。
并且,京西智行把磁流变悬架的价格做到比电磁阀减震器更低。
实际上,磁流变悬架一直是推动新能源车加速进阶的有力引擎。
刘喜合在采访中表示,「新能源车由于电子电器系统、激光雷达传感器和软件部分结合得更为紧密,更符合磁流变悬架的产品逻辑。并且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放置于车底板下面,重量更大,它需要更大的阻尼控制,其实更适合磁流变技术。」
据他介绍,目前大多数车企都选择用磁流变悬架代替电磁阀减震器,与空气弹簧一起上车。
目前,京西智行已获得多家头部车企的磁流变悬架产品定点,年配套约 40 万辆整车。今年一季度实现量产。
其中,国内排名前五的车企,均与京西智行达成合作。
03、产业链全国产化,剑指 25 万级市场
京西智行提出磁流变元年宣言。
第一条就是:零部件与制造能力的 100% 国产化。
实际上,产业链全国产化的潜力早在空气悬架上就能窥见。
最直观的一点,今天空气悬架能打到 20 万级车型,背后离不开本土供应链的规模化应用与成本优势支撑。
充分竞争的土壤上,让空气悬架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炼出了强大的保供能力。
今天,同样的故事在磁流变悬架上再度上演。
只不过,故事变成了百分百纯血本土版。
因为空气悬架中的核心部件——CDC 电磁阀减震器,目前还主要依赖倍适登、采埃孚等海外供应商。
但随着第四代磁流变悬架的更新替换,供应商角色也从这些海外供应商变成了京西智行。
作为全球化汽车悬架与制动系统一级供应商,京西智行对磁流变悬架拥有绝对发言权。
磁流变悬架最早发源于美国,2002 年,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研发并投产了第一代磁流变悬架,首次搭载于凯迪拉克赛威 STS,彼时被誉为被誉为「世界上响应最快的悬挂系统」。
2009 年,京西智行收购了德尔福全球底盘悬架及制动系统业务,就此成为了全球唯一具备磁流变悬架系统量产能力的企业。
在京西智行的技术打磨下,第四代磁流变悬架产品反应速度仅需 0.5 毫秒,较 2002 年第一代产品的 1 毫秒又减少了一半,而且通过软件调节能获得不同阻尼强度的特性,在车辆研发过程中调校的灵活度更高。
此外,京西智行在磁流变悬架的商业化应用上也独揽大旗。
其在美国、波兰、墨西哥三地设厂生产的磁流变悬架数量累计已突破 1000 万支,与兰博基尼、法拉利、保时捷、BBA 等知名汽车品牌达成合作。
由此,全球超 1000 万支装车量验证的技术底蕴,给供应链本土化输入强大能量。
京西智行深汕工厂,带着实现首批第四代磁流变悬架量产的使命。
据汽车之心了解,深汕工厂今年磁流变悬架的量产能为 60 万支,起步阶段能够配套 15 万辆车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内,其配套规模将不断扩大,达到 150 万至 200 万辆车的水平,从而实现规模经济,进一步强化性价比。
未来 1-2 年时间内,京西智行在磁流变悬架行业的市场份额可以达到 95%,形成寡头效应。
与此同时,磁流变元年开启后,京西智行将加速磁流变悬架产品普及应用,进入大众市场。
第一阶段:25 万级别。
由于磁流变技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,京西智行选择先在 25 万-30 万级车型上铺开磁流变悬架产品,并主要集中在 A 级车。
第二阶段:15 万级别。
刘喜合表示,当国内搭载磁流变产品的车辆规模达超过 1000 万辆,将进一步触达 15 万级层面。按照电控悬架的发展逻辑与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,从 25 万到 15 万级,可能只要 3-5 年时间。
当然,京西智行为确保给国产新能源车提供充足加速度,自身也在持续进化。
京西智行第五代磁流变悬架产品正在融合 AI 算法与车路协同技术,将实现从「路面适应」到「路况主宰」的颠覆性跨越。
一个基本事实是,中国新能源车企已凭借智能驾驶、座舱交互等领域的先发优势,在全球智能出行版图中占据高地。
而随着京西智行等核心供应商在底盘技术上的变革突破,这场产业变革正从「单点创新」向「系统进化」跃迁。
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底盘,从智驾算法到精密制造,中国汽车工业正在用多维度的技术矩阵,挑战欧美百年汽车产业的中心位置。
届时,站在全球汽车价值链顶端的角色,将不再只有举着品牌旗帜的中国车企,而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