蔚来总裁疑回击华为李小龙 这是两个技术大佬的隔空论战。
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观点:观察电池厚度变化就会发现,兼容以前电池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。
蔚来副总裁沈斐观点:不熟悉的领域最好不要发言。 此微博并未挑明针对李小龙,所以也可能意指它事。
先说换电的优点:
1. 长寿命: 换电模式下,电池维护保养更为充分; 极少数高使用强度用户的超长里程,可以均摊在多个电池上;电池衰减存在knee point,之后的衰减一泻千里,换电可将率先到达knee point的电池设定在较轻使用负担下,延长服役寿命。
换电模式下的电池可调配,可以更好地设计电池综合属性。如果收益得当,甚至可以将单块电池寿命降低以提升总体效益。这只是一个举例,想说明的是换电模式下的电池设计与非换电模式下完全不同,换电模式适合与电池自研能力强大的宁德时代结成更深的合作关系。
关于换电电池寿命的更多信息:网页链接
2. 可充可换可升级:可充可换指的是补能;可升级分为长期升级与短期升级。 长期升级,最早是70度电池,后来陆续推出了75度、84度、100度、150度四款电池(70度与84度被淘汰)。
早期的70度用户,可以付费升级成100度,让老树开出新花。现在的75度用户,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临时短租为100度成为长续航。
请注意区别:非换电用户,买车时需要按时自己需求的最大续航来买,可能直接就买100度的;换电用户可以买75度的,节假日的时候升级成100度的。换电节省了电池容量,帮用户省了钱、也为国家节省了锂资源。
这种想法非常好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要运行好这一机制需要三个条件:
- 尽可能多的换电站:想换就去换了,而不是专门跑一趟。由于可以升级的100度并不是每个站都有的,当时我去升级过一次,还去的挺远。
- 尽可能多的用户规模:车多、电池多,才能调配得过来。不过遇到节假日这种结构性需求矛盾,还是有点压力。
- 尽可能少的电池SKU:这很好理解,电池种类越少,用户需要的那款电池SKU可获得性越高。
下一代的蔚来与乐道电池的种类好像挺多,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。
3. 允许独特的电池技术: 前文已述,因为电池可以换,所以电池没必要设计成“六边形战士”。比如说:可以放弃快充属性或寿命属性,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,满足个性化的需求。蔚来的150度电池可能就是这样的产物。
我并未测试过150度电池的寿命属性。我的意思是,如果当前的150度电池同时也做到了5C充电、超长寿命,那未必是划算的,因为极限技术的边际成本很高。不如设计为1C充电、正常寿命,就可以获得更低成本。
换电模式允许独特的电池技术,这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技术创新环境,对行业也有推动。
4. 消除里程焦虑: 某种角度上,换电确实是另一种增程。不熟悉电车的用户一听换电,心中那本来就毫无道理的里程焦虑就被打散了。这是魔法打败魔法。换电是另一种增程,这不是我说的,这是李斌对李想说的: 换电是纯电续航500公里的超长增程啊,想子,加入换电吧!
把换电理解成增程,除了纯电续航更长之外,还有一个优势:没有家充桩,不适合用增程,但更适合用换电。
5. 政策与品牌红利: 蔚来作为换电的领头羊,基本上做到了换电=蔚来,蔚来=换电。从行业角度,天然鼓励多路线发展,那么蔚来作为领头羊可以吃到全部红利。
虽然说换电最早是国网发起的、众泰试点并搞黄的,但客观上确实是蔚来贡献了最多的力量,那么它也有理由去吃红利。而且这红利目前来看,还是没有投入的成本高啊!
6. 补能更方便: 如果某一瞬间必须要换电或充电了,那肯定是换电更方便。但蔚来的续航短、补能频次高,至少我开蔚来是没有体验到“这个车的补能更便利”的感觉。
强调一下,这是我自己的主观体验,也是逻辑思考后的理性判断。你可以有自己的体验,也可以有自己的判断,但不要强加于我,说服自己即可。如果蔚来/乐道可以实测做到续航长、能耗低、补能频次不显著高的同时还能便利换电,特别是高速服务区换电,那时候我可以承认蔚来补能更方便。
好的说完了,我来说一下不好的。
换电的劣势,七嘴八舌可以说两条,但本质上只有两条:
1. 不兼容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:特斯拉称之为「Structure Battery」、宁德时代称之为「CTC」、Rivian称之为「滑板底盘」的技术。
这对轿车犹为重要,电池包节省一块板,不仅有利于减重,还有利于提升Z向空间。换电不太可能兼容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。
2. 电池技术的迭代周期长:换电站虽然有一二三代,但电池包的尺寸还是同一个。
2017年纯电轿车电池包一样厚,但2024年的时候华为智界S7已经做到了800V的117mm、小米SU7做到了120mm同时还实现了底盘电池一体化,蔚来ET5却不得兼容2017年蔚来ES8上市就使用的电池包尺寸。
从2017年到2024年用了七八年,终于来了乐道L60的新电池,整个过渡周期还要延续一段时间。李小龙说换电赶不上电池技术进步,这是不对的,只不过确实迭代周期会长一些。
这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下其实是相当不利的:早期ES8是小马拉大车,NEDC355公里被人追着骂了一年;后来是小车装厚电池,导致造轿车的难度颇大。
也正因为换电模式的电池迭代周期长,所以每次升级一定要慎之又慎,不要追求六边形战士的大而全,而是要发挥换电的独特优势。新出的乐道L60电池的确做薄了,有人说薄了很多,有人说薄了一点点,具体怎么样拭目以待吧。
我的建议:换电电池宜做小、做轻、做薄、做少。
换电是另一种增程,对单管纯电续航的要求比非换电车要低,而且可以升级更高容量的电池,所以起步电池宜做小、做轻、做薄。如此一来,成本上有优势、重量上有优势。
更重要的是,兼容性上也有优势。不是说换电要联盟吉利、长安等厂商吗?电池越小、越轻、越薄,对车型的兼容性越高,他们用心开发换电车型的积极性就越高。
否则,一看电池规格至少要设计一款车宽1960mm的车、前后电机要放在远离质心的地方、悬架布置也受限制,那么他们肯定兴致大减啊!
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事,起步的电池做轻做小,那么更高容量的电池会不会重一些?如果电池重量不一致,底盘调校能在两种负载下都不错吗?可否考虑不同厚度的换电电池(飞凡方案)。更好的情况是蔚来具备宁德时代那样的资金与电池研发能力,开发出专为换电电池用的技术路线。宁德时代确实也想做换电,但还没做成。以上只是几个例子,实际上牵扯的整车工程问题很多很多。
正因为换电电池的迭代周期长,所以好不容易更新一次了,如果设定的目标仅仅是“削弱换电对整车工程设计的约束”,我觉得太低了。
应该把目标设定为“换电车的整车工程设计要比充电车更灵活、更低成本、更高性能”。如果CEO提出这样一个目标,有追求的CTO该有多么心潮澎湃啊!
可是蔚来没有CTO……李斌:「蔚来没有 CTO,蔚来的 CTO 就是我,但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 Title 搞得太长了……这不好。但本质上来讲,我就是这个公司的研发负责人」。
总之这事情挺难的,表面上是在聊换电这个单项技术,实际上需要一个马斯克这样的技术+忽悠天神,懂全套整车工程技术、自己能引领电池技术方向、忽悠资本给钱和用户买高价车,这事才好做啊!
最后还是鼓励一下蔚来这位孤勇者吧!
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观点:观察电池厚度变化就会发现,兼容以前电池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。
蔚来副总裁沈斐观点:不熟悉的领域最好不要发言。 此微博并未挑明针对李小龙,所以也可能意指它事。
先说换电的优点:
1. 长寿命: 换电模式下,电池维护保养更为充分; 极少数高使用强度用户的超长里程,可以均摊在多个电池上;电池衰减存在knee point,之后的衰减一泻千里,换电可将率先到达knee point的电池设定在较轻使用负担下,延长服役寿命。
换电模式下的电池可调配,可以更好地设计电池综合属性。如果收益得当,甚至可以将单块电池寿命降低以提升总体效益。这只是一个举例,想说明的是换电模式下的电池设计与非换电模式下完全不同,换电模式适合与电池自研能力强大的宁德时代结成更深的合作关系。
关于换电电池寿命的更多信息:网页链接
2. 可充可换可升级:可充可换指的是补能;可升级分为长期升级与短期升级。 长期升级,最早是70度电池,后来陆续推出了75度、84度、100度、150度四款电池(70度与84度被淘汰)。
早期的70度用户,可以付费升级成100度,让老树开出新花。现在的75度用户,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临时短租为100度成为长续航。
请注意区别:非换电用户,买车时需要按时自己需求的最大续航来买,可能直接就买100度的;换电用户可以买75度的,节假日的时候升级成100度的。换电节省了电池容量,帮用户省了钱、也为国家节省了锂资源。
这种想法非常好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要运行好这一机制需要三个条件:
- 尽可能多的换电站:想换就去换了,而不是专门跑一趟。由于可以升级的100度并不是每个站都有的,当时我去升级过一次,还去的挺远。
- 尽可能多的用户规模:车多、电池多,才能调配得过来。不过遇到节假日这种结构性需求矛盾,还是有点压力。
- 尽可能少的电池SKU:这很好理解,电池种类越少,用户需要的那款电池SKU可获得性越高。
下一代的蔚来与乐道电池的种类好像挺多,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。
3. 允许独特的电池技术: 前文已述,因为电池可以换,所以电池没必要设计成“六边形战士”。比如说:可以放弃快充属性或寿命属性,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,满足个性化的需求。蔚来的150度电池可能就是这样的产物。
我并未测试过150度电池的寿命属性。我的意思是,如果当前的150度电池同时也做到了5C充电、超长寿命,那未必是划算的,因为极限技术的边际成本很高。不如设计为1C充电、正常寿命,就可以获得更低成本。
换电模式允许独特的电池技术,这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技术创新环境,对行业也有推动。
4. 消除里程焦虑: 某种角度上,换电确实是另一种增程。不熟悉电车的用户一听换电,心中那本来就毫无道理的里程焦虑就被打散了。这是魔法打败魔法。换电是另一种增程,这不是我说的,这是李斌对李想说的: 换电是纯电续航500公里的超长增程啊,想子,加入换电吧!
把换电理解成增程,除了纯电续航更长之外,还有一个优势:没有家充桩,不适合用增程,但更适合用换电。
5. 政策与品牌红利: 蔚来作为换电的领头羊,基本上做到了换电=蔚来,蔚来=换电。从行业角度,天然鼓励多路线发展,那么蔚来作为领头羊可以吃到全部红利。
虽然说换电最早是国网发起的、众泰试点并搞黄的,但客观上确实是蔚来贡献了最多的力量,那么它也有理由去吃红利。而且这红利目前来看,还是没有投入的成本高啊!
6. 补能更方便: 如果某一瞬间必须要换电或充电了,那肯定是换电更方便。但蔚来的续航短、补能频次高,至少我开蔚来是没有体验到“这个车的补能更便利”的感觉。
强调一下,这是我自己的主观体验,也是逻辑思考后的理性判断。你可以有自己的体验,也可以有自己的判断,但不要强加于我,说服自己即可。如果蔚来/乐道可以实测做到续航长、能耗低、补能频次不显著高的同时还能便利换电,特别是高速服务区换电,那时候我可以承认蔚来补能更方便。
好的说完了,我来说一下不好的。
换电的劣势,七嘴八舌可以说两条,但本质上只有两条:
1. 不兼容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:特斯拉称之为「Structure Battery」、宁德时代称之为「CTC」、Rivian称之为「滑板底盘」的技术。
这对轿车犹为重要,电池包节省一块板,不仅有利于减重,还有利于提升Z向空间。换电不太可能兼容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。
2. 电池技术的迭代周期长:换电站虽然有一二三代,但电池包的尺寸还是同一个。
2017年纯电轿车电池包一样厚,但2024年的时候华为智界S7已经做到了800V的117mm、小米SU7做到了120mm同时还实现了底盘电池一体化,蔚来ET5却不得兼容2017年蔚来ES8上市就使用的电池包尺寸。
从2017年到2024年用了七八年,终于来了乐道L60的新电池,整个过渡周期还要延续一段时间。李小龙说换电赶不上电池技术进步,这是不对的,只不过确实迭代周期会长一些。
这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下其实是相当不利的:早期ES8是小马拉大车,NEDC355公里被人追着骂了一年;后来是小车装厚电池,导致造轿车的难度颇大。
也正因为换电模式的电池迭代周期长,所以每次升级一定要慎之又慎,不要追求六边形战士的大而全,而是要发挥换电的独特优势。新出的乐道L60电池的确做薄了,有人说薄了很多,有人说薄了一点点,具体怎么样拭目以待吧。
我的建议:换电电池宜做小、做轻、做薄、做少。
换电是另一种增程,对单管纯电续航的要求比非换电车要低,而且可以升级更高容量的电池,所以起步电池宜做小、做轻、做薄。如此一来,成本上有优势、重量上有优势。
更重要的是,兼容性上也有优势。不是说换电要联盟吉利、长安等厂商吗?电池越小、越轻、越薄,对车型的兼容性越高,他们用心开发换电车型的积极性就越高。
否则,一看电池规格至少要设计一款车宽1960mm的车、前后电机要放在远离质心的地方、悬架布置也受限制,那么他们肯定兴致大减啊!
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事,起步的电池做轻做小,那么更高容量的电池会不会重一些?如果电池重量不一致,底盘调校能在两种负载下都不错吗?可否考虑不同厚度的换电电池(飞凡方案)。更好的情况是蔚来具备宁德时代那样的资金与电池研发能力,开发出专为换电电池用的技术路线。宁德时代确实也想做换电,但还没做成。以上只是几个例子,实际上牵扯的整车工程问题很多很多。
正因为换电电池的迭代周期长,所以好不容易更新一次了,如果设定的目标仅仅是“削弱换电对整车工程设计的约束”,我觉得太低了。
应该把目标设定为“换电车的整车工程设计要比充电车更灵活、更低成本、更高性能”。如果CEO提出这样一个目标,有追求的CTO该有多么心潮澎湃啊!
可是蔚来没有CTO……李斌:「蔚来没有 CTO,蔚来的 CTO 就是我,但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 Title 搞得太长了……这不好。但本质上来讲,我就是这个公司的研发负责人」。
总之这事情挺难的,表面上是在聊换电这个单项技术,实际上需要一个马斯克这样的技术+忽悠天神,懂全套整车工程技术、自己能引领电池技术方向、忽悠资本给钱和用户买高价车,这事才好做啊!
最后还是鼓励一下蔚来这位孤勇者吧!